English

光彩事业在新世纪大有作为

2000-05-15 来源:生活时报 王兆国 我有话说

贫困是全球性难题,消除贫困是世纪性重大任务。

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扶贫工作,邓小平有句名言: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。”可以说,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展消除贫困斗争的一个宣言。1994年中国政府以消除贫困、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奋斗目标,制定了消除贫困的《国家“八七”扶贫攻坚计划》,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。为此,中国政府有组织、有计划、大规模地开展了扶贫工作。

光彩事业是由先富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倡议发起,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为参与主体,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,以投资开发资源、兴办企业、培训人才、发展贸易等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式扶贫事业。6年来,光彩事业顺利发展,创造出了形式多样、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,主要有投资开发、办企业扶贫、招工扶贫、安居扶贫、智力扶贫、市场扶贫、再就业扶贫、捐赠扶贫、农业产业化开发扶贫等。光彩事业有力地配合了政府“八七”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,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,显现出特有的优势和作用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到1999年6月,全国参与实施光彩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达3508人,实施光彩事业项目3829个,到位资金105.21亿元,平均每个项目到位274.77万元,实现贸易总额87.13亿元,帮助192.92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,实现了温饱生活,成为社会扶贫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。光彩事业为扩大社会就业渠道,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作出了贡献。光彩事业在贫困地区投资设厂、兴建市场,开辟新的就业渠道,大量吸纳社会待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,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。光彩事业在促进社会进步、增进民族团结、发展人权事业等方面作用显著。光彩扶贫项目在欠发达的新疆、云南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、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,通过开发资源、整治国土和改善生态环境,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,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、贸易、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联系,增进了民族团结。

光彩事业始终得到各级中共党委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。江泽民、李瑞环、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对这项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指导,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一新事物,为光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国务院扶贫办、国家民委、科技部、农业部等政府部门,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也对光彩事业给予大力支持。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对光彩事业都很重视,许多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当地光彩事业项目开展的情况。所有这些都为光彩事业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
尽管《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》顺利实施,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我们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目前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400万,除去不适合参加生产劳动的残疾人和社会保障对象,以及一部分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极度贫困人口,还有1000多万人。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地域偏远、交通闭塞、资源匮乏、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。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难度越来越大,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阶段。另外,一些地方的扶贫成果还比较脆弱,一遇自然灾害,极易出现返贫现象,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减少返贫,任务仍很艰巨。《国家“八七”扶贫攻坚计划》完成以后,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光彩事业作为一项成效显著的扶贫开发活动仍将大有作为,在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发展壮大。

中国政府提出,21世纪的扶贫开发,要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,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,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。江泽民主席指出,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,就是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,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。为此,迈向新世纪的光彩事业要按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,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。

光彩事业要与西部大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。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要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结合自身优势,到西部地区选择资源开发、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建设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、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开发,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。

光彩事业要走开放式发展之路。光彩事业实施初期,一个项目多由一家企业单独开发,因而显得有些势单力薄。新世纪的光彩事业要有更大的发展,就要吸收更多人参与,鼓励各种企业之间加强合作,组成“联合舰队”,共同开发光彩扶贫项目;参与光彩事业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要强化项目规范化管理,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情况,做好项目管理、数据库建设、融资、信息、法律、培训等服务工作,共创扶贫开发新业绩。

光彩事业要开展积极的国际合作。放眼全球,在扶贫工作中,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,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,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,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